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張曉松、杜宇、江國成)經過多年快速發展,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億萬農業轉移人口如何儘快實現市民化?財政資金能否滿足城市建設的大量需求?城市擴張會不會過分侵占耕地,危及糧食安全?
      日前舉行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傳遞出一系列重要信息,對這些社會普遍關切的問題給予了充分回應。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將優先解決存量
      目前,我國已實現52%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但只實現了35%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17個百分點之差使2億多名農民工難以享受到城鎮基本社會公共服務,他們的收入、就業、住房、社保、子女就學等都成了難題。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肯定要解決,但要有進度、有順序,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搞‘一刀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說。
      那麼,誰先誰後呢?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
      “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說明這部分人是城鎮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為城鎮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應首先解決這部分人中有能力、有意願的落戶城鎮。”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陳飛說。
      陳飛認為,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歷史欠賬和財力所限,城鎮化應堅持量力而行和儘力而為的原則,首先解決存量問題,隨著制度的完善和財力的增加,再逐步轉向以市場無形之手解決增量問題。
      城鎮化將成民間資金新的投資渠道
      加快推進城鎮化需要大量資金。據國家開發銀行預計,未來三年我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25萬億元。
      “政府財力是有限的。”徐洪才指出,如果光靠財政資金來支撐城鎮化進程的話,等於逼著政府盲目舉債、寅吃卯糧,不僅不可持續,還蘊含巨大風險。
      那麼,錢從哪裡來呢?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了一整套解決方案:建立地方主體稅種和債券發行管理制度,可以充實地方財力;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可以有效調動地方積極性;放寬市場準入,可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
      “目前,大量民間資金找不到投資渠道。只要政府能夠提供公平競爭機會,創造良好市場環境,一定能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帶動社會各個層面的力量共同推進城鎮化。”張立群說。
      城鎮建設用地將以盤活存量為主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隨著城鎮化推進,我國平均每年減少耕地600多萬畝,日益逼近18億畝的耕地紅線。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城鎮化進程是對土地相對粗放的利用。但面對糧食安全這個大問題,我們的城鎮化不可能永遠無節制占用耕地。”陳飛說。
      那麼,城鎮建設用地從哪來呢?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同時強調,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
      徐洪才認為,中央的態度十分明確,耕地的紅線是不能觸碰的,騰挪的空間要通過土地集約化來實現,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著力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換句話說,未來城鎮化的過程,一定是土地集約化的過程。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張曉松)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確定城鎮化目標必須實事求是、切實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層層加碼、級級考核,不要急於求成、拔苗助長。要求在今後的城鎮化進程中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扎實。
      凡事欲速則不達。當前,一些地方政府把城鎮化作為政績工程,違背群眾意願、當地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律,過度舉債,盲目造城,使大量農業轉移人口一時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城鎮用地粗放低效,城鎮規模超出其承載能力,“城市病”日益突出,不僅沒有收到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反而為未來發展埋下不少隱患。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於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保障改善民生,都將發揮重要作用。下一步,關鍵是要積極穩妥推進這項工作。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各地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充分考慮地方財力、產業支撐、糧食安全等問題,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制定科學的規劃和進度,不能把城鎮化搞成“大躍進”。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還必須尊重人的意願。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目的是提高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無論是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還是在各類城市改造項目進程中,都要堅持自願、有序的原則,不能為求進度強人所難。
      拔苗助長,往往事與願違。只有順勢而為,方能水到渠成,真正把城鎮化這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辦好。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杜宇)剛剛結束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於城鎮化的表述,許多精彩語言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確定城鎮化目標必須實事求是、切實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層層加碼、級級考核,不要急於求成、拔苗助長。
      ——城鎮建設用地特別是優化開發的三大城市群地區,要以盤活存量為主,不能再無節制擴大建設用地,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城鎮化總體格局做了安排,提出了“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戰略佈局,要一張藍圖乾到底。
      ——根據區域自然條件,科學設置開發強度,儘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
      ——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註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城市規劃要保持連續性,不能政府一換屆、規劃就換屆。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杜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取得顯著進展。記者梳理了權威部門發佈的有關數據,見證了我國城鎮化推進步伐。
      ——1990年,我國城鎮化率為18.9%。
      ——2000年,我國城鎮化率為36.2%。
      ——到2008年底,我國城鎮人口為6.07億人,城鎮化水平為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95個百分點。
      ——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個百分點,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
      ——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57%,城鎮人口達到7.1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2000年以來,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36個百分點,“十二五”前兩年分別提高了1.32和1.3個百分點。
      ——據測算,2001年到2011年10年期間,城鎮化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1.8個百分點。  (原標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回應社會三大關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70saeqx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